查看原文
其他

城市记忆|三炷香、摇不动……北京这些地名是认真的吗?🤣

北京发布
2024-08-25

北京的地名最接地气,富有生活气息。


在北京有许许多多“另类”地名,这些地名有的听着怪怪的,怪得十分有趣;有的富有渊源典故,体现“京味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些则让人莫名其妙,不知言之何意,但细细回味,却又意味深长。







“怪村”其实并不怪




在丰台王佐镇有村名为“怪村”。就名称而言,不少人会以为村中有什么怪人、怪事或神仙传说之类的奇谈怪论。其实,据民国期间的史料称,怪村原称仙坨村,村西有小河从北往南流,河中生长一种不知其名的紫色小草,当地人称紫色小草为怪草,此地遂名怪草村,简称“怪村”。有趣的是在几十年前,怪村以村中的小街为界,南属良乡县,北属房山县,而今怪村已经属于丰台区了。

丰台区王佐镇怪村的油菜花田
来源:北京青年报


除了“怪村”,丰台区还有五圈、代皮店、四倾三等怪而有趣的地名。北京其他区至今仍存在一些很奇怪的地名,如奤(hǎ)夿(bā)屯、岢屯、乃干屯、茨顶、鸽子嵯、三炷香、瓜打石、迎门冲、吉卧、摞摞洞、赤鲁、八十亩地、摇不动、漒漒河、瞧煤涧等等。


有些地名没有特殊含意,但不是常用字,大家不认识,就觉得奇怪,如奤夿屯的奤夿两字就不常见。奤夿屯在昌平区,奤夿乃是契丹语,意为湖塘。由此可见奤夿历史之悠久。岢屯在门头沟区,明已成村,因其地多露岩,道路坎坷而名,清代称岢罗屯,亦称苛坨鸽子嵯在延庆,据说是因为附近的山上多鸽子窝,时有野鸽云集于此,山下小村就有了鸽子嵯的村名。


摇不动听起来不像村名,但确是村名,按《通县地名志》介绍,摇不动村地处潮白河西堤斜坡西侧范围较小的高地上,其状如窑,昔日潮白河经常泛滥成灾,人们渐迁该地以避水患,多次大水因村址高未被冲动,故依美好愿望以摇不动而名。怀柔区有“转年”,外人认为转年不是个村名,其实它是由转村谐音而来。


今人觉得奇怪的村名还有不少,像怀柔的碾子、项栅子、梁根、梭草;密云的金叵罗、石峨、番字牌、四十八盘;延庆的碓臼石、大呼沱、霹破石、转山子;平谷的克头、英城、熊儿寨、靠山集;大兴的采育、海子角、狼垡、千顷堂;通州的富豪、马务、口子、垛子;顺义的楼台、南法信、吕布屯、前苏桥;昌平的喜顺、阿苏卫、古将、下念头;房山的顾册、双孝、五侯、鸳鸯水;门头沟的碣石、雁翅、爨底下、斋堂及海淀的舍茶棚、东北旺;石景山的模式口、鲁谷;丰台的下柳子、羊圈头;朝阳的龙爪树、奶子房等等,每个区都有一些怪怪的有趣的村名。

奶子房庙会


众多的胡同名称中,地名古怪的也为数不少。明代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就有唐神仙胡同、马厂崔姥姥胡同、杨狗头胡同、何薄酒胡同等等。到了清代,对明代京师的一些地名有所改动和净化,但在清代的《京城坊巷志稿》中,还留有不少让人难以理解的地名,如草厂眉掠胡同、臊达子胡同、变驴胡同、骆驼脖胡同等。




昔日城中有坑有山




北京把洼下的地方或小的水塘称为坑,故而城里城外的坑不少。至于山,大家都知道是高于地面的景物。如今,北京市区的坑几乎都不存在了,城里的山,除景山、白塔山外也见不到了。但是历史上地名中,有不少坑和山。


水是生命的源泉,北京没有大海大河,但是有许多坑为北京补充了水分,使这方土地生机盎然。北京最有名的几个坑,值得一提的是二龙坑。现在二龙坑已更名为二龙路,但老人记忆中的二龙坑没有被彻底忘却,因为它是民国之初才填坑修路改为二龙路的。


二龙路 来源网络


二龙坑驰名京华与坑旁的郑亲王府有关,郑亲王是“铁帽子王”,府中的惠园是北京最壮丽的王府花园。据《履园丛话》记载:“惠园在西单牌楼郑亲王府。引池叠石,饶有幽致,相传是园为国初李笠翁手笔。园后为雏凤楼,楼前有一池水甚清冽,碧梧垂柳掩映于新花老树之间,其后即内宫门楼也。楼后有瀑布一条,高丈余,其声琅然尤妙。”惠园中的池水和瀑布就是引用二龙坑的水,由此可见当年二龙坑的水势很大,并非是个小水坑。

郑王府 来源:北京晚报


菱角坑的名气则超过二龙坑。菱角坑在当年朝阳门的护城河畔,曾是京城平民消夏乘凉的好去处。菱角坑三面环水,西依护城河,坑里生着菱角等水生植物,其中菱角最多,故有了菱角坑之名。菱角坑中央的土地上,杨柳重荫,古槐参天,枝叶繁茂,可蔽烈日,人们在树荫下聊天,以避暑热。与此同时,各类小贩与打把势卖艺的艺人也云集于此,成为了闹市和游乐场。菱角坑最吸引人之处是人们可乘游船从东便门或东直门到达。在缺少水上交通的北京,乘船游览可算是一件新鲜事。1961年前后,菱角坑被填了,于是供人们休憩游玩的菱角坑成为历史。


北京城在建城之初就有了大大小小的坑,留在地名中的坑自然很多。像《北京的胡同》等史籍就记述有鲁家坑、黄土坑、苇坑、猪尾坑、段家坑、司家坑、染靛坑、臭泥坑、鸭子坑、八宝坑、罗车坑、丁家坑、后坑,以及东、西枪厂大坑和北大坑、后大坑、草场大坑等。东城区的坑除孙家坑外,还有象鼻子坑,北京不产大象,不知道已消失的象鼻子坑是什么样。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景山 来源:北京晚报


北京城区的山,除人们至今能见到的景山和北海公园的白塔山外,别的山都留在地名中了。九龙山、图样山和崇文门外沙土山都曾是北京城中的山九龙山在北京至少有两个,一个在门头沟大峪,至今还在。另一个则在朝阳区,目前已消失,无迹可寻。九龙山在广渠门外,“有土埠数丈,蜿蜒里许,形势若龙”,山上还有观音阁小庙一座。山是疏浚凉水河挖出的土堆积而成,每逢雨季,雨水在山上冲出九条水沟,水流像龙一样从山顶上顺水沟飞瀑而下,“委蛇起伏,宛如游龙”,故被人们称为“九龙山”。而且这个九龙山还“环植桃柳万株”,“夏木阴阴,水田漠漠;不减江南风景也”,春夏之际“游人挈榼,敷席群饮”。如今,在地铁14号线留下了九龙山站名。


图样山在西城区,又称兔儿山和兔园山、小山子、小蓬莱等名。在明清时期,此处确有小山一座,据《北京地名谈》称,图样山是“明世宗修炼之处,每岁九月九日在亭中食迎霜免”。清人高士其在《金鳌退食笔记》中,称兔园山“在灜台之西。由大光明殿南行,叠石为山,穴山为洞,东西分径,纡折至顶,殿曰清虚,俯瞰都城,历历可见”。到了清代“山前亭观尽废,池亦就湮,仅余一亭及清虚殿,与长松古槐,摇落春风暑雨中”。若干年前,有人称图样山是明清两代存放修筑紫禁城图样的,故称图样山。西城区有图样山胡同,但该胡同是1965年才定名的。


明清时期兔儿山位置示意图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沙土山在崇文门外,是最年轻的山了。据故老相传,在清末民初时,有几户靠熬硝谋生的人住在这里,其熬硝剩下的沙子泥土堆积起来,日久天长成了土丘,故有了沙土山之称。后来,熬硝为生的人大多迁走,沙土山的沙和土成为当地人盖房的建材,用了几年山也没有了。沙土山的泥土含盐多,山上寸草不生,在大风天气时,尘土飞扬,环境十分恶劣。现今留有沙土山街及沙土山后街和沙土街一、二、三、四巷的地名。




曾有16条扁担胡同




在北京有许多地名“重名重姓”。据《北京的胡同》统计,“像叫扁担胡同最多时曾达十六条井儿胡同最多时也有十四条花枝胡同、口袋胡同都达到过十一条罗圈胡同有过八条箭杆胡同、真武庙、堂子胡同各有七条,至于两、三条相重的起码超过六百条。”重名的胡同有时会给人带来麻烦,但或许还带来趣味。像史家胡同至少有三条,最有名的应数灯市口的史家胡同,因为那里有著名的“史家小学”和“史家胡同博物馆”,其他的史家胡同也跟着“沾光”了。

史家胡同博物馆 来源:北京晚报


在重名的地名中,半壁店和海户屯是最有意思的。半壁店在朝阳区、顺义区、大兴区、房山区、昌平区、通州区都有。所谓半壁店其实是半边店的转音称呼,主要是这种山村小店是前边为售卖杂货的店铺或饭铺,后边住人,故被称为半边店,天长日久成为了半壁店。朝阳的半壁店因在高碑店村之南,曾称“南店”。西城的半壁店,在清代称半边街,后改称半壁街,现在称北半壁胡同。大兴区有两个半壁店,在半壁店乡的半壁店“明初山西移民建村,相传村落初分四片,合称半边店村,后演为今名”,半壁店既是乡名也是村名。另一个半壁店称东半壁店。在大兴还有半壁店森林公园,占地2000余亩,是大兴区最早植造的千亩片林,也是北京城区最先确定的森林公园。


房山区半壁店处在交通要道南侧,“昔日仅沿路一侧建房设店,因称半边店,后称半壁店”。海淀的半壁店在玉渊潭乡,传说此地曾有小皇陵,在陵东开设有半截院墙的饭馆而得名。昌平区有三个半壁店,据记载:“明初徐姓从山西迁来,在村东建房开店,因店铺东侧靠直立土壁而无墙,过往客商称该店为半壁店,后村以店得名。”另外两个半壁店分别称为东半壁店和西半壁店。这两个半壁店离得很近,分别在一条小河的东、西方向,属史各庄乡,又称半比店。


海户屯北京有四个,海户屯是当年在海子里当差的杂役、护军等所居之地。屯在北京与营一样,是军队的驻地。四个海户屯围绕在“南海子”四周,分别在大兴、丰台、朝阳和通州区内,都是在明代出现的。

丰台区海户屯社区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北京的另类、怪而有趣、重名重姓的地名不少,难以一一列举。地名是“活化石”,也是宝贵的财富。在地名中,寄托着人们的期望和想象,也是特定历史时段的见证。



来源:北京晚报·五色土 作者:张双林

编辑:王健恩

推荐阅读:

●  城市记忆 | 古今中外摄影师都爱来这儿,你说city不city
●  城市记忆 | 真没想到!这部京味儿满满的小书,诞生在一位美国人笔下……
●  城市记忆 | 故宫,竟然还有另一个身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京发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